孙德振
孙德振简介
孙德振,河南郸城人。笔名,林泉斋主。1954年出生。当代诗人、教育理论研究学者、中学高级教师、中学校长,现离休。现任中华诗词学会、中国楹联学会会员,河南诗词学会理事、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。《郑州诗词》副主编、《河岳诗词》编辑。个人业绩被收录《中国人才词典》第四卷。教育教学论文60多篇,多发表于《河南日报》、《河南教育》杂志、《中国教育报理论版》、《周口日报》、《周口教育》、《中华现代教育》书报杂志等。
孙德振先生在近十五年的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,教学相长,以深刻的教学体会和得力的教学方法相继总结写出并发表了《语文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》、《培养创新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核心》、《语文课教学中创造性智力能力的探究》、《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”谈谈语文教学中的背诵》、《语文教学创新方法点滴谈》、《“文章本天成,妙手偶得之”——初中作文引导试谈》、《语文课教学中“自主学习”的培养》等开拓创新型教学论文。并总结出“心书合一”的教学理论,深得教育界好评。
孙德振先生的业务校长工作是那样的踏实认真、前瞻整合、成绩斐然、深得人心。
孙德振先生立于潮头,大胆研究,开拓创新,勇于尝试,在近二十年的中学语文教研员任职期间,先后发表了《直面教育》、《初论素质教育的几种外延关系》和《再论素质教育的几种内涵关系》、《素质教育中优化课堂教学之刍议》、《减轻学生负担,深化素质教育》、《“争渡、争渡”,切莫“误入藕花深处”——迅速走出素质教育的误区》等具有较高价值的教学研究论文。
孙德振老师在四十多年的教育工作中,总是把本职工作与中国的科学发展、与人本思想、与育人目标紧紧联系在一起;总是把一颗赤诚的心与莘莘学子寒窗苦黉的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;总是把一个执着的信念融化在春夏秋冬的风霜雪雨中;总是以一颗求索的意志在人生的荆路上奋橹力征,不知疲倦地前行。”积累了丰富的教学教研实践经验,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建设人才,写出了八万余言的教育教学理论文章,并以著书论文集《杏坛文絮》。
孙德振的诗词观:诗以言志;诗以情胜;诗以形象思维;子曰:“小子何莫学夫诗?诗可以兴,可以观,可以群,可以怨。迩之事父,远之事君,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。”——兴观群怨是孔子概括的诗的社会作用,也是我们创作诗词的基调。
孙德振现存诗词作品一千多首,有700多首被《光明日报》、《中华诗词》、《诗刊 子曰》、美国《美佛慧讯》、美国《新世界时报》、洛杉矶中华诗会《丛刊》、【美国】《越柬寮週報》、《中华诗人》、《河南诗人》、《中州诗词》、《香港诗词》、台湾《乾坤诗刊》、《对联 民间对联故事、《中华诗词会员名鉴》、《当代中华诗词集成河南卷》等近200多家杂志诗集发表。作品被百度百科词条收录59首。主要著作有《杏坛文絮》、《林泉斋诗词》、《林泉风雅》等。教育理论专著《杏坛文絮》已被教育部、国家图书馆、河南省教育厅、郸城县文化局收藏。诗词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赛事大奖。

人物介绍编辑本段
诗作欣赏编辑本段
四十回盘上翠巅,千年孤鹤饮寒泉。
遮天竹海青连墅,正是江南第一山。
光芒万丈一池宽,带雾冲霄剑气寒。
啸傲雌雄仇亦雪,吴王好与定坤乾。
依山四叠碧潺潺,上下凌空坠雾烟。
狂啃竹簧流涧底,云头隐隐响飞泉。
古望吴台
芦荡幽幽仙鹤来,乡魂遥断望吴台。
清凉世界人间景,千载悲欢一梦回。
滴翠谭
笔下云天紫翠开,一潭风月送秋来。
擘窠好字丹崖景,莫干峰端听走雷。
石上苔阶风雨痕,观云胜过武陵村。
运筹帷幄惊天地,岚雾残阳绿树昏。
注:武陵村,指莫干山蒋介石官邸。
留得当年绝妙诗,更添明月最高枝。
千年彤史凭谁问,竹韵声声读古碑。
霜鬓不堪闲信步,路边摊卖独关情。
车声和着雨声多,百里城池翠飒娑。
人老焉知何乐地,乡关望处隔烟萝。
江南四月气如蒸,拍岸波流梅雨倾。
郑国悠悠离别意,题诗难忘九年耕。
注:郑国,指郑州。作者在郑州生活九年为《郑州诗词》编辑九年。
梅雨丝丝弄芰荷,熙熙攘攘涉清波。
安如车上载希望,接送吾甥亦乐呵。
梅雨初停半日阴,江桥街巷野云深。
欲知住处何年久,可遂衰翁一片心。
海气昏昏掩翠屏,今宵无月更无星。
青灯读史虫吟急,误作窗前夜雨声。
梅雨长吟江水嚎,艾香犹胜白云高。
年年端午年年祭,千载诗人赋楚骚。
几分红色点楼台,五月榴花带雨开。
春去无缘同客赏,夏凉如水好诗催。
都市人稀梅雨昏,风摇杂树动云根。
唤回诗梦尘埃里,拟借书边酒一樽。
杂花零落雨初晴,忽有高枝啭谷莺。
且向浦东红锦地,晚来闲步觉身轻。
附件列表
词条内容仅供参考,您待完善后可继续阅览。
编辑词条时,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,要实事求是,不得胡乱捏造及有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!